建筑防火设计是建筑行业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头等大事,我国目前的建筑防火设计还不完善
,其中仍有一些认识误区,必须认真解决。
1.建筑防火只需设备充足即可,与建筑本身布局无关
现在大多数建筑物都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其防火设计主要依靠消防设施,而未将建筑布
局纳入防火考虑之中,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防火设施所处位置极易引起火灾,二是建
筑间距小,火灾发生时会产生连锁反应。
2.大量多层建筑防火只采取常规市政管道供水
对于设有室内消防给水的多层建筑,市政消防供水即可满足其出水压力,但市政供水服务区域
比较大,容易发生故障,当其停水、发生故障或例行检修时,无法保证全天供水,存在潜在隐患
。
3.使用双出口消火栓可满足建筑物室内灭火
针对消防技术规范中规定的“室内至少应布置两支水枪,控火需能遍及任意角落”,有些设计
者取巧地采用了双出口消火栓,殊不知当遇到故障时,其两口均不出水,无备用设备,从而“弄
巧成拙”。
4.为求廉价在疏散走道、门厅及楼梯间铺设普通地毯
地毯洁净、美观,常见于现代高规格建筑的走廊过道,但大多商业建筑内地毯阻燃防火特性不
达标,一旦起火,这些地毯极易成为“拦路虎”,对人员迅速逃生带来隐患。
5.发生火灾时,电梯照常运行
电梯为我们平时的上下楼带来了便捷,一旦发生火灾,这些贯通楼层上下的快捷通道很可能在
中途停止运转,将人困在其中;即使起火时电梯可以继续运转,但“烟囱效应”会使烟火扶摇直
上,有封闭空间的电梯此时则成为一个“火笼”,加速人员伤亡。
6.随意采用防火卷帘取代防火墙
现代化的商业建筑为求美观大方,多在特定楼层采用贯通无碍的“大厅”型风格,按规定,这
种大范围的区域需要分割为若干个小的防火分区,一些商家“活用”规则,“防火墙”全部由“
防火卷帘”替代。一旦发生火灾,只有卷帘落定才能真正“变身为防火墙”,而卷帘落下需要时
间,且极易发生故障无法落下,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隐患。
7.“因地制宜”,将承重梁作为挡烟垂带
按照有关规定,走道及房间内设置排烟设施时,应从顶棚往下半米的距离划分出防烟分区。一
些人“因地制宜”——依靠突出的承重梁作为天然的挡烟梁。然而,当“井”格内充满烟时会继
续扩散至邻区,这种做法难以发挥挡烟功能。
8.公共建筑装修牺牲通风和采光条件追求效果
现代建筑装修效果多样,有些建筑,特别是一些会馆、酒吧、咖啡座等为追求立面效果和绚烂
照明及缥缈隔断而破坏必要的通风、采光。一旦发生火灾,这些美轮美奂的“神来之笔”终将付
出代价。
对应的改进措施
1.合理布局防火设计
建筑规划设计初始阶段,要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和所在的地势、地形、风向等综合考虑,避
免火势在建筑物之间蔓延,设计时要保证建筑物间距,为大型消防车出入留出空间。
2.设置消防水池
对于大型多层建筑,要设计对应其用水量的消防给水系统,当用水超过一定量时,应设置消防
水池,以防止市政给水管道停水及发生故障不时之需。
3.设置至少两个室内消火栓,用于建筑物室内灭火
室内灭火是消防防火的最基础单元,一般情况下,按照消防规范要求,室内需设置两个消火栓
,灭火范围应该能达到室内任意部位,这样,即使其中一个发生故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灭
火质量。
4.门厅、走廊需铺设符合要求的阻燃地毯
大型的商业建筑中,门厅、走廊需铺设地毯的,要求使用经国家消防中心检测合格的阻燃地毯
,或者充足喷涂消防部门允许使用的阻燃剂。
5.安全疏散时,要停止使用电梯
发生火灾时,要立即停止使用电梯,逃生人员应沿安全通道紧急撤离。另外,发生火灾时,还
应关闭通风井、垃圾通道等容易形成“烟囱效应”的贯通通道,并且应该贴示标识,不允许火灾
时启用此类通道。
6.防火卷帘的使用需根据实地情况灵活变化
防火卷帘作为防火墙的替代品时,须起到防火分隔作用,并注意其附近空间、安装间距等。
7.重视挡烟设施及防烟措施
防、排烟设计是所有建筑防火设计中都要考虑的问题,建筑火灾中的烟气危害也是危害人身安
全的第一杀手。“挡烟垂壁”的设计中,只有当主、次梁结构楼板的主梁突出“顶棚”楼板0.5米
时,该主梁才能作为划分防烟分区的挡烟梁。大多数情况下,需专门设挡烟装置并与排烟设施结
合使用。
8.建筑装潢应注意采光通风
装饰设计必须保持建筑的防火安全功能,有条件的还要创造原本未有的防火便利,决不能无视
消防安全,天马行空,任意为之。具体应该保证白天室内的充足采光,留出通风换气窗口,方便
火灾发生时,紧急排烟和人员迅速疏散。同时,材料的选取也应注意其防火阻燃特性。